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12342”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及“更大建博”目标要求,秉持“抢抓机遇、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全院师生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党建思政引领更加有力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进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内涵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聚焦思想过硬,持续强化政治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严格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努力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开展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完成甘肃省高校党的建设研究课题1项。
聚焦组织过硬,持续夯实基层战斗堡垒。优化了支部设置,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建制度,推进基层党建创新活动立项,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学院党委和学生第一党支部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3名师生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教工党支部被评为天水市党建标准化示范点,教工党支部评为全省高校“样板党支部”、总支书记和教工党支部书记分别被评为全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双带头人”;学院教工党支部为永利总站ylzz55“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聚焦作风过硬,持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学院党委书记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度、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深入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把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化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坚持“学生中心、 产出导向、 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学院在化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一流专业建设完成建设层次的梯度布局,化学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物保护技术专业2019年获批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0年获批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各类别、各层次课程思政创新工程项目协同建设,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新格局。化学专业获批甘肃省教育厅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培养资格,并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强化质量工程建设。《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分析化学教学团队获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出版6门基础实验课程教材;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4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陶质文物保护修复》《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虚拟仿真》四门课程在网络平台上线开播;出版《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专著1部。加强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建设,强化实习实训,化学专业2023年续签9个教育实习基地,聘请23名中学教师担任兼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建设应用专业实习基地40多个。
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甘肃省大学生化学竞赛中,1人荣获特等奖、2人荣获一等奖、6人荣获二等奖、16人荣获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西北赛区决赛中,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西北赛区决赛中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甘肃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大学生“挑战杯”甘肃省二等奖1项;4名学生分别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甘肃赛区非数学A类二等奖和三等奖;获甘肃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理工科副高组三等奖1项;1名教师荣获“田家炳杯”首届西部师范院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展示活动决赛三等奖。
学科科研优势进一步凸显
学院抢抓学科学位点建设新一轮布局机遇,大力推进学科及学位点建设工作,化学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对标化学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基本条件,认真谋划、精心组织,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加强硕士点建设,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聚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获省级以上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优秀奖2项;获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3项、3人获国家奖学金,在《化学教育》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高质量完成学科教学(化学)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核验工作。
抓实科研资源整合,打造科研团队。积极挖掘、统筹、优化、盘活实验室资源,争取学校资金支持下提升实验室功能,加大实验平台建设,激励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完成47间实验室装修改造并投入使用。组建了“溅射靶材高纯金属制备关键技术”“理论与计算化学伏羲人才”“陇东南特色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理论计算驱动的精准化学合成”“电子封装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等五个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获批地厅级以上项目50余项,其中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陇原创新人才项目4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1项;授权专利40余项。
深化校企合作,增强发展动能。与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请的甘肃省先进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与甘肃一德轨道智能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轨道车辆用增粘块小试制备技术”项目通过验收并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章德玉博士获甘肃省专利发明人奖,专利“5N高纯钴电解精炼技术”实现产业化,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筑牢安全底线。修订《化工学院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等实验室管理制度20余则,新增《化工学院实验室安全员岗位职责》《化工学院实验室项目准入制度》等制度4则,出台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汇编》。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制定了《实验室文化建设年实施方案》,开展了系列实验室安全文化宣讲活动。举办首届实验室安全辩论赛。对过期的实验药品进行了分类处理、对长期堆放的杂物进行了集中清理,处理废旧药品约4200公斤。清理长期堆放、存在消防及重大安全隐患的仪器柜28个、气体钢瓶31个,实验室安全风险点大幅度减少。
坚持问题导向,对外交流更为聚焦。举办“全国先进多孔材料组装与模拟学术研讨会”“新时代理论化学战略研讨会”“新时代化学教育论坛”等国家级学术会议3场,邀请兰州大学王为教授等知名学者开展学术交流90余次,有力促进了学院在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方面的工作,提升了学院团队建设及科学研究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学院聚焦学科专业发展及地方服务的短板,创新人才“引育培”方法,对标一流,按需精准引才。学院始终坚持从“重才、爱才、惜才、用才、留才”等关键处破题,持续优化人才工作环境,抓实、抓好人才引进及培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深入。从2018年至今,共引进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22人。教师中1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荣誉称号;1人获甘肃省专利发明人奖;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甘肃省园丁奖1人、甘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校级“师德标兵”1人;2人被聘为甘肃省“青年飞天学者”;19名教师被确定为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5人外出攻读博士学位;7名教师晋升正高职称、12名教师晋升副高职称;学院获“三全育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次;10余名教师获“三全育人”表彰;学院领导班子在年终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2次。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术积淀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师资队伍建设有成效。
学生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学生工作始终以生为本,聚焦学生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思想引领、学业辅导、生活帮扶、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实地家访等工作,确保教育帮扶不断线,形成了“领导班子-班主任-辅导员”三级管理模式。
育人环节融入思政文化元素,丰富育人内涵。举办“礼赞祖国、祝福师院”诗歌朗诵大赛、新生开学典礼“情暖中秋”茶话会,组织暑期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团员参观邓宝珊纪念馆、“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活动。走访慰问现役大学生士兵、深入了解学生家庭、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学生。学院获得军训工作、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加强学风建设和学业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组织学生参加甘肃省第七届学生化学知识竞赛,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新生学业指导讲座、“雄鹰杯”辩论赛、考研经验交流会、就业指导讲座,暑期支教、创业等活动。成功举行了三届“化工之星”表彰大会。学生考研率位居学校前列,2019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为27.55%,录取率为26.04%,位居全校第二;2020年考研录取率为25.7%,居全校第二;2021年考研录取率为29.3%;2022年录取率为21.7%,2023年录取率为15.9%,均为全校第二。同时,学院将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来抓,抢抓“就业促进月”和“求职关键期”,落实落细落好各项就业举措,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学院一体化推进专业、学业、就业、事业“四业”教育,全员、全域、全面协同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学生近三年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
审核:李志锋
责编:周绪境
陈玉珍
编辑:黄亚珠
编审:罗文研